景泰蓝之收藏地位
发布时间:2017年10月05日
详细说明
景泰蓝,历史上称为“珐琅器”,俗称“铜胎掐丝珐琅器”,是一种在铜质胎型上用细扁铜丝掐挂各种花纹,再把珐琅质料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。因皇室烧造金属珐琅器在明景泰时走向成熟,且以蓝色为基调,所以世称景泰蓝。
掐丝珐琅成熟于5至6世纪,从波斯传到阿拉伯、东罗马帝国,元代从阿拉伯传入我国,基本依据就是“大食窑”(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)。据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《格古要论》记载“以铜作身,用药烧成五色花者,与佛郎嵌相似,常见香炉、花瓶、盒儿、盏子之类,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,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,又谓之鬼国窑。”
景泰皇帝为宣德之子,据说,他酷爱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品,不但参与器型图案设计、选择颜色,甚至把生产作坊建在了紫禁城里。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景泰年间得到了巨大发展,尤其是蓝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,有淡白微绿的天蓝、有琉璃般凝重的钴蓝、有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,多层次的蓝色都被用来做底色,烧成后清新雅丽、高贵华美,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。景泰蓝也由此变成了这种工艺的标志。
乾隆时期的景泰蓝严格规定只有皇家可以使用,只有少量用于封赏二品以上大员及颁赐给大德高僧、寺庙作供奉之用。这时期的景泰蓝色泽与明代相比,追求艳丽,纹饰复杂,图案喜庆吉祥、题材丰富,广泛用于宫殿的摆设与实用器皿的制作。要特别指出的是偶有一些署有康熙、雍正年款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物,通过仔细考究我们会发现与乾隆时所烧制器物没什么不同,实际上应该是乾隆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上署了康熙、雍正的年款,并不真是康雍朝烧制的。
景泰蓝(珐琅)的收藏一直在收藏家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,自古就有“收藏若无景泰蓝,藏尽天下也枉然”之说,由此可见一斑。明清两朝的景泰蓝、珐琅彩等尤为受追捧,在各大拍卖会上频频出现千万天价,近几年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景泰蓝的收藏仍处于洼点,因此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。
景泰蓝主要制作工艺:
*一步:设计.第二步:制胎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,经裁剪后捶打出不同样式的铜胎,制作过程从头到尾全要用手工完成。第三步:掐丝
景泰蓝制作好铜胎后,掐丝是主要制作的工序。掐丝工艺,技艺巧妙,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,掐饰出妙趣横生、神韵生动的画面,但这绝非易事。
第四步:点蓝点蓝是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,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,一铲铲地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空隙中。
第五步: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,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,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,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,一般要连续四五次,直至将